牙龈成形术
在牙龈的炎症控制后,如果牙龈组织仍有肥大增生,外形不佳,则需采用牙龈切除术。牙龈切除术是用手术方法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龈组织或某些部位的中等深度牙周袋,重建牙龈的生理外形及正常的龈沟,也称牙龈成形术。本方法的优点是手术简便,可建立正常深度的龈沟及牙龈生理外形。但术后创面较大,愈合较慢,用于消除牙周袋时,会使牙根暴露,影响美观,并造成牙齿敏感、根面龋等,不适用于前牙的牙周袋。
一、适应证
1、经基础治疗后牙龈仍肥大、增生,形态不佳或形成假性牙周袋,如牙龈纤维性增生、药物性增生、妨碍进食的妊娠瘤等,全身健康无手术禁忌证者。
2、后牙区中等深度的骨上袋,袋底不超过膜龈联合,附着龈宽度足够者。
3、龈片覆盖冠周但位置基本正常的阻萌牙,可切除牙龈利于萌出。
二、手术步骤
1、局部浸润麻醉。一般多用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唇颊侧在手术区牙龈移行部作浸润麻醉,腭侧行门齿孔或腭大孔阻滞麻醉。
2、嘱患者在术前用0.12%氯己定含漱,清洁口腔。口腔周围用常规法进行消毒,铺消毒巾。术者戴无菌手套。
3、手术切口位置的标定:首先用牙周探针检镊的直喙(无钩的一端)插入袋内并达袋底,弯喙(有钩的一端)对准牙龈表面,夹紧镊子,使两喙并拢,弯喙刺破牙龈形成一个出血点为标记点,该出血点与袋底位置一致。也可用尖探针做印记,即在牙龈表面相当于袋底处刺破一点,作为印记。在术区每个牙唇(舌)侧牙龈的近中、中央、远中处分别做标记点,各点连线即为袋底位置,作为切口的依据。切口位置应位于此线的根方1~2mm。
4、切口:使用15号刀片或斧形龈刀,将刀刃斜向冠方,与牙长轴呈45°角,在已定好的切口位置上切入牙龈,直达袋底下方的根面上。然后使用柳叶刀或11号尖刀,在邻面牙间处沿切口处切入,将牙龈乳头切断。切入角度的大小可根据牙龈的厚薄来调整,龈组织较厚者,角度应调整小些,反之应调整大些。切龈时必须一次切到牙面,切忌反复切割损伤组织而使龈缘呈锯齿状,并避免残留部分牙周袋壁,否则不利于组织愈合。可做连续切口,也可逐个牙分别间断地切除牙龈,但此时要注意相邻牙龈切口的连接及龈外形的连续。切口的选择可根据术区各牙牙周袋底位置深浅是否一致来确定。
5、用龈上洁治器(常用宽背镰形洁治器或Ball刮治器)刮除切下的边缘龈组织和牙间龈组织,然后彻底刮净牙面残留的牙石和病理肉芽组织,并做根面平整,刮除含有内毒素的牙骨质。
6、修整牙龈:用小弯剪刀或龈刀,修剪创面边缘及不平整的牙龈表面,使牙龈形态呈现逐渐向边缘变薄、贝壳状的正常生理外形。
7、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纱布压迫止血,外敷牙周塞制剂。使用塞制剂的方法如下:将调好的塞制剂搓成条,长度与手术区长度近似,放在唇(颊)面和或)舌(腭)面,轻轻压入牙间隙内,再利用唇(颊)舌进行整塑,使塞制剂紧贴创面,且让开系带,塞制剂不宜过厚,除去牙面上多余的塞制剂,以免妨碍咬合和导致脱落。
8、术后处理:可给0.12%氯己定含漱剂,每日2次,每次含漱1分钟。24小时内手术区不刷牙,进软食。一般不用内服抗菌消炎药。5~7日复诊,除去牙周塞制剂。若创面较大,尚未愈合,必要时可再敷牙周塞制剂1周。
三、术后的愈合
牙齿龈切除术后有血块覆盖创面,数小时内有大量中性多形核白细胞移出覆盖血块,创面根方的口腔上皮细胞在9~13小时后开始由创缘向牙面爬行,1~2天时上皮的分裂活动达到高峰,2~5天时上皮以每天向牙面0.5mm的速度生长,直到薄层上皮完全覆盖创面。上皮的角化需2~3周。创面的结缔组织在术后3~4天时增殖达高峰,约5~7天时形成新的游离龈,此后上皮即开始向龈沟内生长,约在术后4~5周时形成新的结合上皮,以半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与牙面牢固地结合。
约在牙龈切除术后2周时临床上牙龈外观正常,正常的龈沟建立,但组织学上的完全愈合则需6~7周,龈沟液的量也在5周时恢复正常。如果手术时将原有的结合上皮完全切除,则愈合后附着水平略有丧失,牙槽嵴顶也有轻微的吸收。
以上就是“牙龈成形术”的全部内容!温馨提示:整形有风险、选择医院、医生还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