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妈妈都听说过鹅口疮或「雪口病」,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就能大概知道这个病的样子——嘴里有很多白色的斑块。
鹅口疮虽然不是个「大病」但在婴幼儿中却很常见,同时这个疾病也是可以避免的。
下面就让丁香医生跟大家聊聊鹅口疮的问题。
鹅口疮是由白念珠菌(又叫白假丝酵母菌)过度增殖引起的,通俗讲就是一种真菌感染。
任何人都可能会发生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人。
患鹅口疮的婴儿在嘴唇内黏膜、、上颚、舌头、颊黏膜等处常出现不容易被擦拭掉的白色斑膜,一般为乳酪状,有点状的,也有融合成片的,如果强行刮下这些白斑可能会造成出血。
很多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但一些重症鹅口疮可能会有发热,如果并发了口炎、口角炎,则会在吸奶时会感觉到疼痛而哭吵、不愿意吃东西,甚至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严重时鹅口疮如果蔓延到咽喉,则可能会影响吞咽、呼吸等,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请注意:鹅口疮和奶块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如何区分两者呢?很简单。用棉签等去轻轻擦拭白斑,如果白斑很容易被擦掉,且擦掉以后口腔黏膜完整、光滑、无损伤,那么可以认为这只是奶块,反之,很有可能就是鹅口疮。
正常情况下,宝宝口腔内的各种细菌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口腔白念珠菌也是正常菌群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
但是当宝宝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不佳或者营养不良时,口腔菌群原先的平衡遭到破坏,「稳态」被打破,白念珠菌「疯长」,便导致了白念珠菌感染。
由于婴儿本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更难抵抗疾病的入侵,如果日常使用的婴儿用品清洗消毒不彻底,比如奶瓶(奶嘴)、安抚奶嘴、玩具等不干净,就很容易发生鹅口疮。
比如,大部分宝宝在4~10个月期间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可能会杀死能抑制白念珠菌过度生长的「有益」细菌。失去「有益」细菌抑制的白念珠菌就可能过度增殖,发生鹅口疮。
不恰当地使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甲强龙等)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没有免疫系统「压制」的白念珠菌就会如鱼得水般地疯狂繁殖。
存在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婴儿、早产儿或久病体弱儿,也很容易发生鹅口疮。此外,如果生产时孕妇存在阴道霉菌感染,也应格外注意宝宝是否发生白念珠球菌感染。
尽管鹅口疮在婴儿中很常见,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其发生。
对于正在哺乳的妈妈,当乳头出现了发红、疼痛时需警惕乳头感染。此时应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平时接触宝宝时要注意清洁双手。
滥用抗生素、激素都可能导致白念珠菌「疯长」,发生鹅口疮。
当宝宝发生鹅口疮后,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或在感染处涂抹制霉菌素。在治疗期间,家长有些细节需要注意。
有的家长可能会试图用毛巾、棉签等擦掉白色斑块,然而即使表面的白斑擦掉了仍然有许多真菌存在,过一段时间又会繁殖起来。
不仅如此,用力擦拭不但会损伤口腔黏膜、出血,而且还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甚至败血症。
医生开出治疗药物后,给宝宝涂药后不要马上喂奶或进食,这样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建议在喂奶后或两餐奶之间涂抹制霉菌素。
疗程很重要,大部分宝宝的鹅口疮在用药后不久就会消失,此时家长不要因为顾忌药物副作用而随便停药。因为,虽然口腔内看不到白斑了,但事实上白念珠菌尚未被完全消灭,未消灭的白念珠菌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即使看上去好像是好了也还需要继续使用,制霉菌素总共的使用疗程一般为7~14天。
白念珠菌不仅会感染口腔,还可能会感染咽喉、气管等部位。当宝宝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咳嗽声像狗鸣)、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皮肤发紫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总有些宝宝鹅口疮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是急坏宝妈了。不用急,这里有后招。
妈妈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规范用药或擅自停药,如果是这种情况,要注意遵医嘱合理用药、用药的疗程要足;
想想是不是存在乳头感染或妈妈的文胸是否是阴干的,或者存在玩具、奶瓶不洁,注意对因处理;
是不是自己喂养不当,使宝宝缺乏某些营养素,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常常生病。这种情况下,妈妈要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培养宝宝正确的饮食习惯、不挑食。此外,还要经常带宝宝进行运动,增强体质;
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或者是9个月大后还发生鹅口疮,尤其是伴随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情况,需要及时看医生,排除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或其他疾病。
欣美网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以上就是“远离鹅口疮,爸妈得知道这些”的全部内容!温馨提示:整形有风险、选择医院、医生还需谨慎。
相关问题
相关文章
2021-01-16
2021-02-18
2021-10-01
2021-10-01
2021-10-01
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