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科畏惧症又称为口腔焦虑症(dentalanxiety),是患者对口腔疾病的治疗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心理,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逃避治疗的现象。
1儿童牙科畏惧症产生的原因1.1父母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尤其是母亲在就诊前往往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诱导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有的家长自己在一旁做出非常可怕痛苦的表情和行为动作。
由于他们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使孩子产生恐惧、哭闹和逃避治疗等现象。
1.2患儿经历:对曾经有过看牙史的儿童来说,知道钻牙时的感觉,当他再次就诊时,往往提出各种要求,如:不让用牙钻,不许用钩子(探针)等。
这说明儿童畏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疼痛创伤的恐惧而不是口腔本身的病变。
1.3医护态度: 服务态度、语言艺术同样影响着每一个牙病患儿。
若医生、护士表情冷漠、言语简单、动作粗暴、没有耐心,会对儿童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产生厌烦心理。
1.4接受教育的程度:家庭教育好,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看牙时一般不哭闹。
临床上常见到一些父母说话粗俗,缺少耐心,甚至对孩子拳打脚踢。
还有一些来自农村的患儿,由于受教育程度差,盲目哭闹很不合作。
1.5家庭经济收入: 来自经济条件优越,对孩子娇惯、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牙科畏惧症表现得比较突出。
2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对策2.1家长与医生积极配合: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很少与外界环境接触,家庭是其环境影响的核心。
在就诊前,家长应注意避免使用引起孩子恐惧的言词;就诊前指导家长理智地配合医生,或者在给孩子治疗时,劝其离开诊室。
2.2根据儿童的个性布置诊室: 可以在墙上贴一些卡通图,诊室里准备一些玩具,在诊治过程中播放一些美妙的音乐,让音乐来缓解患儿的情绪,分散注意力,掩盖钻牙时的刺耳声。
在诊治过程中不良感受是导致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初次治疗尽可能简单,不做或少做致痛性操作,让患儿有一个适应过程,缓解恐惧心理。
2.3医生鼓励:患儿进入诊室后,医务人员应热情、诚恳、耐心地听取患儿的叙述,并简单介绍各种检查器械和治疗方法,将钻牙时的声音和感觉告诉患儿,交代清楚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疼痛不要闭嘴摇头,要立即举手,医生会立即停止钻牙。
护士在一旁要握住患儿的手,摸着患儿的头,使用亲切的语言鼓励他,让患儿感到医师、护士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爱他,给他安全感、信任感,使他减轻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
2.4耐心解释和诱导,不采取强硬措施:对讲不通道理、哭闹、不合作者,可以暂时停止治疗,让患儿站在一旁观看其他患儿接受诊治的过程,让患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松弛紧张情绪,护士再给予耐心的解释和诱导,用儿童熟悉的话语介绍各类器械和操作,鼓励患儿勇敢地接受医生的治疗。
切忌采取欺骗、威胁、恐吓的手段迫使患儿就范。
以上就是“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的全部内容!温馨提示:整形有风险、选择医院、医生还需谨慎。
相关问题
相关文章
2021-02-14
2021-09-30
2021-09-30
2021-09-30
2021-10-21
2021-10-21